編輯報導 / WEDAR
對許多媽媽來說,產後漏尿是一個難以啟齒的問題。只要咳嗽或大笑,就隨時有尿液滲出的可能,嚴重影響社交與生活品質。如果你也有同樣的困擾,除了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之外,其實還能從運動、飲食及生活習慣來調整。就營養方面,最多人推薦的就是大豆與南瓜籽,但此二種天然成分到底有什麼功效?該如何發揮協同作用呢?本期《WEDAR 健康食品誌》將進一步為您解析。
為何會發生產後漏尿呢?
導致產後漏尿的原因,主要與骨盆底肌及相關神經受損有關。骨盆底肌是位於骨盆底,負責支撐子宮、尿道及膀胱的肌群。當胎兒通過產道時,就可能造成骨盆底肌撕裂,在初次生產或胎兒體位較大的情況下,這種損傷會更加明顯。其影響包含支撐力及尿道閉合功能降低,在咳嗽、打噴嚏或提重物時,就容易因為腹腔壓力而使尿液滲出。此外,骨盆周圍的神經組織,亦可能因為胎兒壓迫而受損,導致膀胱及尿道的感覺與控制力下滑 [1]。
另一方面,雌激素在調節膀胱功能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更年期婦女常見的泌尿問題,大部分皆與雌激素濃度減少有關。在懷孕過程中,雌激素濃度會逐漸上升,以支持子宮增厚、胎兒生長及乳腺發育。然而,在產後因為胎盤脫離,加上催乳素對卵巢功能的抑制作用,雌激素很可能會長時間維持在產前水準以下,並造成膀胱功能衰退。
改善漏尿有什麼方法?
若要改善產後尿失禁的問題,可以從運動、營養及藥物等方面著手。普遍來說,鍛鍊骨盆底肌會是比較有效的方法,如凱格爾運動 (Kegel exercise)。此運動是藉由反覆收放骨盆底肌群,增強肌力與耐力,進而改善尿道閉合功能。不過,凱格爾運動通常要持續三個月以上,才會有比較明顯的成效。
此外,補充蛋白質、維生素 C 及維生素 D 等營養素,對促進肌肉與神經修復也有幫助。某些植物萃取物也有改善漏尿的效果,例如大豆及南瓜籽萃取物。其中,大豆異黃酮能夠維持雌激素平穩,並與南瓜籽的活性成分進行協同作用,增進骨盆底肌的力量。對於嚴重或持續性漏尿,通常需要以抗膽鹼藥物或 β-交感神經促進劑來治療,但也存在一些副作用的問題。

大豆與南瓜籽的效果如何?
根據一項發表在國際期刊《婦科與婦女健康》的臨床研究,該團隊招募共 82 位患有尿失禁的停經婦女,給予補充複方大豆與南瓜籽萃取物。在實驗前 4 週每日服用 2 份,而後 4 週改為每日 1 份。結果發現,受試者的突發尿急與夜尿頻率分別減少了 24.7% 及 69.4%,整體生活品質提升了 92.3% [2]。
眾所皆知,大豆異黃酮有類似雌激素的作用,能夠防止膀胱及尿道退化,亦可改善膀胱平滑肌的異常收縮。相對地,南瓜籽較常用於男性攝護腺保健,其富含蛋白質、必需胺基酸,以及鋅、鎂、鐵和鈣等礦物質。特別的是,南瓜籽還有一些木酚素物質,具有類似睪固酮的作用,而這對促進肌肉生長、強健骨盆底肌也十分重要。

大豆異黃酮會致癌嗎?
許多人會擔心,補充大豆異黃酮是否會增加婦科癌症的風險。事實上,目前沒有明確的臨床證據,支持此二者的直接關聯。臨床研究指出,補充大豆異黃酮達 2 年的受試者,其子宮肌瘤與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與未使用大豆異黃酮的組別沒有差異 [3]。甚至有一些研究,發現大豆異黃酮似乎有預防癌症的效果 [4]。不過,仍有少數個案發生胃部不適、輕度浮腫等副作用,還是建議使用前先向專業人士諮詢。
終結滴漏!找回自信魅力
漏尿問題困擾著台灣近四成女性,嚴重影響社交與生活品質,許多人因為怕尷尬而不敢求助,因此實際比例還可能更高。常見的尿失禁類型,包含應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與混合型尿失禁。其中,應力型尿失禁是產後漏尿的主要型態,容易在咳嗽、大笑或提重物時,發生尿液滲出的情形。想要改善產後漏尿,鍛鍊骨盆底肌是最實際的方法,但也需要較長的時間。對此,同時補充蛋白質、維生素 D、大豆與南瓜籽等營養,則能更有效地支持肌肉生長,維持泌尿道正常功能。
參考資料
- Postpartum urinary incontinence. BMJ. 2002; 324:1227.
- Clinical Study: Effect of Supplementation with High Genistein Soybean Isoflavones and Pumpkin Standardized Extract on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Western Perimenopausal Women. J Gynecol Women’s Health. 2017; 4: 555627.
- Clinical outcomes of a 2-y soy isoflavone supplementation in menopausal women. Am J Clin Nutr. 2011; 93:356-67.
- Intake of Soy, Soy Isoflavones and Soy Protein and Risk of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Front Nutr. 2022; 9:847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