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報導 / WEDAR
本文章節
Toggle根據美國心理學會 (APA) 在 2021 年的調查顯示,在新冠肺炎期間出現體重增加的人口比例高達 61%,而且平均增加 29 磅 (約 13 公斤)。此外,肥胖亦會提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風險,顯見後疫情時代的減重需求仍會十分強勁。
1. 追求更生活化的長期方案
當消費者正努力擺脫新冠肥胖的同時,天然食品產業對體重管理的產品策略也發生了轉變,而這些變化可能來自產品及原料的創新,並更著重在整體健康及生活型態的調整來取代華而不實的宣稱。
在經歷許多次失敗經驗後,消費者在尋找減重輔助產品時,亦不再相信有所謂的「神奇藥丸」能幫助他們實現目標。他們意識到生活型態的改變比快速減重更重要,並青睞能夠即食且方便攜帶的機能零食棒、即飲品或代餐粉,因為這些產品更容易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而且具科學基礎來支持他們追求長期健康。
2. 減重和運動營養的結合
談到體重管理就不得不提到健身,根據 Spoonshot 調查顯示,健康和飲食是過去五年消費者在健康和減重領域中最熱門的話題,有 62.2% 的討論是關於健身,而飲食則為 50.9%。此趨勢對食品及飲料製造業是一個契機,但如今消費者需求與過去已有明顯的不同。以體重管理訴求為例,消費者的焦點已從低脂肪轉移到低糖,因為許多研究支持某些脂肪對健康其實具有好處。
那麼,到底企業該如何透過這些新趨勢來定位體重管理產品呢?根據 Innova Market Insights 調查顯示,同時兼具增強體力及機警性的體重管理食品或飲品在 2021 年佔了整體新品開發的 42%。此外,全球以體重管理為訴求的產品中,有 35% 為運動營養品,其次為營養補充品 (25%) 及穀物類 (8%);美國市場方面則以營養補充品佔 38%,其次為運動營養品 (37%) 及軟性飲料 (8%)。透過這些數據,顯示運動營養與體重管理具有高度連結性,並可提供未來產品定位及開發的參考方向。
3. 蛋白質是真正的贏家
蛋白質是能同時滿足體重管理及運動營養的成分,根據 Innova Market Insight 調查顯示,高蛋白是 2017 ~ 2021 年全球及美國體重管理類食品及飲料中最熱門的產品定位,於兩個市場分別佔整體新品的 49% 及 48%。此外,消費者對蛋白質的討論度也從 2018 ~ 2019 年的 30.63%,至 2020 ~ 2021 年上升到 67.08%。
根據 SPINS 對減重相關營養補充品的成分調查,發現前 11 項熱門原料中就有 6 項是各種形式的蛋白質,包含植物或動物來源。消費者希望能透過多功能或可在夜間作用的產品來增添生活的便利性,而研究顯示,睡前攝取含酪蛋白的產品能夠增強體力、抑制食慾及減少體脂肪。
相較之下,消費者對膳食纖維的討論度則從 12.84% 滑落至 3.37%。各品牌曾試圖以幫助消化及增加飽足感來推廣膳食纖維,但卻沒有像蛋白質那樣受重視。膳食纖維也會改變產品的口感質地,讓食物變得不太誘人,而蛋白質亦是如此,卻反而能被消費者所接受。
4. 營養補充品的角色
另一方面,營養補充品仍是體重管理領域中成長最快的產品種類,而其中天然香料及植物萃取物是最受歡迎的成分。根據 SPINS 對美國天然產品及傳統零售通路的分析,以肉桂、卡宴辣椒及柑橘果皮萃取物具有最高的成長率。此外,在減重類別的補充品中,維持消化及肝臟健康是全球最熱門的產品定位,而美國則以增強體力及耐力為主。
5. 體重管理市場的下一步
消化健康經常與體重管理連結在一起,而科學研究也不斷揭示腸道菌叢生態與減重的關聯,因此益生菌未來在體重管理市場亦具有值得期待的潛力。此外,疫情使消費者更加習慣遠距醫療及自我健康照護的模式,因此發展自我健康檢測工具將能使消費者更容易探索適合自己的客製化減重方案。
兼具促進愉悅及減重的產品也十分受消費者青睞,特別是零食。事實上,根據 Innova 對全球及美國體重管理產品的調查,分別以乳製品 (6%) 及冰淇淋 (21%) 為其中成長第二快的產品種類。根據 Mintel 調查則指出,有 78% 的消費者相信零食能成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有 69% 需要零食來滿足健康及味蕾,顯見消費者對零食的態度已從感到罪惡到可接受。
許多公司也開始在健康產品中增添「放縱因子」,如機能零食棒、優格或傳統點心。此外,植物性食品及飲品也持續影響體重管理的產品研發,以植物性原料來替代動物性原料,開發如純素的冰淇淋或卡士達等食品。
6. 總結
許多人正努力擺脫新冠肥胖的同時,體重管理的產品策略也正悄悄地改變。消費者期待更便利且生活化的解決方案,以滿足對整體健康的長期需求。因此,如高蛋白、放縱因子或多功能等訴求將成為未來體重管理產品的重點,而不是快速減肥的華麗宣稱。此外,運動營養與體重管理亦具有高度連結性,可提供未來產品開發及定位的參考方向。
7. 參考資料
- Nutritional Outlook. 2022. 3: 60 –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