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復甦的減重市場,草藥香料備受關注

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逐漸復甦的減重市場,草藥香料備受關注
  • Reading time:1 mins read

編輯報導 / WEDAR

  疫情期間因睡眠不足、缺乏運動或飲食不正常等因素,導致體重默默增加的現象稱為「疫情性增肥」,並因此產生了「Quarantine 15」這個流行用語,指的就是體重在自我隔離期間平均增加 15 磅 (約 7 公斤) 的意思。事實上,根據美國一項調查顯示,在 COVID-19 疫情延燒一年後,有 42% 的成年人出現體重增加的情形,而且平均增幅高達 13 公斤。

疫情影響消費者的選擇

  體重管理是營養保健領域的熱門類別,一直都有很高的討論度,但因為 COVID-19 的流行,使近兩年消費者所關注的焦點轉移至免疫相關的營養補充品。然而,隨著人們開始恢復正常生活,瘦身相關需求在歷經兩年下滑後也逐漸復甦,並預計在 2021 至 2028 年,全球減重保健市場將以年均複合成長率 16.6% 持續發展。

草藥、香料成為最受歡迎的減重素材

  天然成分且不含人工添加物是目前主流的營養品消費趨勢,根據快速消費品影響報告指出,全球有 76% 的購買者會優先選擇 100% 天然的產品,如動物來源的魚油、膠原蛋白,或綠花椰菜、蔓越莓等蔬果萃取物。另一方面,草藥及香料因含有豐富的活性成分及保健價值,近年也成為越來越受歡迎的保健素材,如南非醉茄、瑪卡、肉桂或紅辣椒…等等。

草藥、香料減重素材推薦

以下介紹幾項在減重保健食品中常見的草藥、香料素材:

生薑

  生薑常用於料理的調味及去腥,其溫和辛辣的口感來自薑辣素 (Gingerols)及薑烯酚 (Shogaol) 這兩種活性物質,不僅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而且還能幫助醣類和脂質的燃燒代謝,進而提升體溫。

薑黃

  薑黃在亞洲地區作為藥用植物已有近 4,000 年歷史,亦是咖哩的重要成分之一,其主要活性成分為薑黃素 (Curcumin) 及相關衍生物,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抗癌、抗菌及護肝等多種功效。此外,薑黃素還可以增加血液脂聯素濃度,進而促進肌肉細胞對脂肪酸的消耗及葡萄糖的利用。

紅辣椒

  不少人吃東西總是喜歡加點辣椒,享受那種痛快又刺激的辣感,而這樣的口感則歸因於辣椒素 (Capsaicin)。辣椒素具有相當多的保健功效,如降低飢餓感、抑制食慾,而且還能刺激脂肪分解及增加能量消耗,但過量食用則可能會造成胃部不適。

藤黃果

  藤黃果是一種生長在東南亞的柑橘類水果,傳統用於治療腸道不適和寄生蟲感染。其果皮含有一種獨特的羥基檸檬酸 (Hydroxycitric acid),能夠抑制食慾、減少內臟脂肪推積及降低體重,因此在體重管理領域也是相當熱門的素材。

瓜拿納

  瓜拿納的外觀恰似人眼,因此被亞馬遜原住民稱為「人眼果實」或「神秘之眼」。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咖啡因、兒茶素及單寧酸等植化素,傳統作為提神及增強活力等用途。此外,瓜拿納還能夠刺激脂肪細胞的粒線體功能,提升人體的靜息代謝率,進而增加脂肪的代謝與消耗。

絞股藍

  絞股藍又稱七葉膽或甘蔓茶,因含有豐富的皂苷成分,而有「南方人蔘」的美譽。其藥用價值最早記載於《救荒本草》,具有心血管保健、護肝、調節血糖及促進代謝等效果。此外,其中的達瑪烷型皂苷還能夠促使細胞能量代謝因子 – AMPK 活化,進而提升脂肪氧化分解及葡萄糖吸收,並有助減少脂肪及體重。

總結

  雖然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並造成所謂「疫情性肥胖」的情形,但消費者所關注的營養需求仍以免疫健康為主,導致體重管理市場經歷了兩年的衰退。所幸,隨著疫情逐步解封,減重訴求亦開始有了復甦的跡象。在眾多營養補充品中,消費者也更傾向選擇天然且無人工添加物的產品,而草藥、香料等植物性原料則越來越受歡迎,如生薑、薑黃、紅辣椒、藤黃果、瓜拿納及絞股藍都是相當推薦的天然素材。

參考資料

  1. https://www.naturalproductsinsider.com/supplements/forward-looking-consumer-insights-drive-whats-next-dietary-supplements
  2. 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4370
  3.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quarantine-weight-gain#pandemic-weight-gain
  4. https://doi.org/10.1007/s10068-019-00649-x
  5. https://doi.org/10.3390/nu13031021
  6. https://doi.org/10.1080/07315724.2021.1962771
  7. https://doi.org/10.1016/j.ctim.2020.102451
  8. https://doi.org/10.1002/ptr.6330
  9. https://doi.org/10.1016/j.bmc.2011.09.013